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4节(1 / 2)





  可是他们很怕皇上犹犹豫豫,没有足够的雄心魄力,最后不了了之,让他们在死后也不能甘心合眼。

  “有公肃这句话,我们师兄弟就可以放心了。愚兄会写信给老师,黄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等等有识之士,将此事详加说明。相信几位先生都会重新思考,尽快做出决断的。”

  “关于公肃着急我们进京的原因,愚兄也大体明白了。公肃是想让我们出面,在这几个学院里面教授儒家四书五经科目,缓和一下皇上和程朱学派的矛盾?”

  徐元文大人真的心里苦,他害怕皇上哪天准备充分,不想忍了,不光会发落熊老大人,还牵连到他三弟身上。

  “平之兄,公肃是实在没有办法了。熊大人乃是三弟乾学的授业恩师,公肃总不能见死不救。”

  “公肃认为,姑父的学说,不光是发展了儒家经典,更是直接批判了程朱理学,以及一些阳明心学的偏激言论,与目前皇上,太子殿下的行事风格很是相符。皇上和太子殿下,也一直都对姑父的人品学问很是尊敬。”

  “而汉人儒家这方面,以姑父在江南士林的地位,程朱学派也会给你们这个面子,毕竟大家名义上还都属于儒家文化。

  “因此,有你们三位在中间缓冲,皇上和程朱学派暂时就不会这么剑拔弩张,直接撕破脸皮。当然,如果能邀请到黄宗羲先生或者是他的学生来学院任职,那是更好。”

  师兄弟三人互看一眼,同时有了决定。

  既然皇帝老儿和太子那个小金童下定决定要大干一番,富国利民,身为汉家的读书人的他们,当然也不能落后了。

  没瞧见黄履庄那个墨家的痴小子,在太子殿下的“玩具处”混的风声水起的模样?他们儒家的文人又岂能都是老古板,软脚虾?

  于是有点儿露出本性的王启之,走上前用力的拍了怕徐元文大人的肩膀,嬉皮笑脸的玩笑道:“公肃兄你尽管放心,虽然程朱学派那些“假和尚”确实不讨喜,可好歹大家都认识多年了,自是不会袖手旁观。”

  “以后有我们和那帮天天喊着“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的“假和尚们”打擂台,他们也就没空去找皇上和太子殿下的麻烦了。”

  好像又回到了很多年以前,大家一起跟着顾炎武先生进学,意气风发,指点山河的年少时光,徐元文大人忍不住的笑了起来,“谢谢三位兄弟仗义相助。”

  “公肃还有一个消息,你们应该会感兴趣。皇上已经决定邀请梅文鼎先生进京讲学,或许还会让他担任太子的算学历法老师。另外石溪道人也将会不日到京,担任太子殿下的书画老师。”

  王启之冷哼一声,“那帮真和尚就是鼻子灵,窜得快。”

  “公肃兄,王翚和王原祁都在京城,皇上怎么会同意石溪道人进宫?” 这天下人谁不知道满人皇家对于佛门的忌讳。皇上居然敢让太子殿下跟着石溪那个脾气古怪的僧人学习书画?

  姚谨之此时开口问道:“可是画风不同的原因?”

  虽然大家都说王翚以清丽之笔,名倾中外,王原祁以高旷之品更胜一寿。

  可是以太子殿下的灵性,他当然可以发现,王翚的画风虽然集百家大成,圆浑雍容,却是用笔刻意,构图拥挤。王原祁虽然也是学习黄公望的画风,用笔沉着,肆意山水,但是笔墨钝滞,格局平庸。

  “谨之说的不错,石溪道人的画风笔法,性情为人更适合教导太子殿下。”

  徐文元觉得,皇上估计只是让太子殿下随手学学书画,又不需要太子殿下将来做个画家,当然也就更不想让王翚或者王原祁这些臣子,把太子殿下的灵性给教导没了。

  更何况,石溪道人还是以佛家代表的身份,进宫授课。此举正好可以告诉天下人,佛门中人对于皇上和太子殿下实行改革的支持态度。

  文平之稍作沉吟,接着问徐元文大人,“如此说来,太子殿下当是还需要一位书法老师或者音律老师?”

  “正是如此。”徐元文大人丝毫不奇怪文平之的想法。他们江南士林也确实是应该,推荐一个人进宫接触太子殿下。

  “说起来这书法老师,里面还有一桩公案。当时皇上是已经决定了的,让汤斌大人做太子殿下的老师兼詹士府詹士。”

  “但是太子殿下本人不同意。其实太子殿下在关于给汉人女子放脚那件事中,就已经表明了他对于程朱理学那些“三纲五常”的不满。”

  “皇上也曾经和臣子们提到过,太子殿下认为汤斌大人是个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进宫做老师讲学却有些不合适。”

  “于是疼爱太子殿下的皇上,就把汤斌派到了云南任职,恢复当地生产。汤大人举荐钟大人作为太子殿下书法老师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皇上倒是曾提过,让傅山先生进宫做太子殿下的书法老师,但是傅山先生以老迈为由,没有同意。于是此事就一直拖延至今。”

  “惭愧,愚兄刚刚想的也是傅山先生。傅山先生不光书法一绝,对于老庄思想更是深有研究,应该是极为符合太子殿下的要求。”

  王启之听到这里,建议道:“师兄和公肃兄不用担心,你们看我们老师那么倔强的脾气,现在不也是软化态度了吗?傅山先生应该也会如此。我们请老师给他的好友傅山先生去一封信,劝劝看?”

  “新办的学院都要把庄子和墨子,韩非子和孔子一起拜祭了,他这个“庄子的大弟子”还不赶紧的出来溜溜,天天躲在家里做什么?”

  “有道理。待会儿正好在给老师的信中提及此事。”姚谨之很是赞成。“这个沥青的官路一修出来,南北书信来往真的是方便快捷了很多。”

  “可不是都这么说嘛?谨之,你可能还不知道,皇上修这个沥青路,乃是有大用处的,叫大清国长远规划之一。” 徐元文大人顿了顿,“三位兄弟,今儿我们也就在这里随意聊聊。公肃说的消息暂时还没有公开。”

  “我们几个人的嘴巴,公肃兄敬请放心,绝不外传。”王启之抢先回答。

  “公肃自是清楚你们的为人,不过还是要嘱咐一句。” 徐元文大人笑了笑,接着说道:“天津的几个作坊工厂,三位好友可都有听闻?”

  “当然听过,来此之前,我们刚好陪着满心好奇的老师去天津四处逛了逛。那几个军工厂虽然不能进去参观,但是光现在快要建设完成的天津港,就把老师惊喜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不得不说,朝廷这次真的是大手笔。”

  “那你们也应该都知道,那几个大工厂和民间的几个官办作坊里面的大型蒸汽机。据公肃所知,玩具处正在研制一个叫“拖拉机”的自动器械,类似于把马车和蒸汽机合在一起。”

  “等到实验合格投入生产使用,拖拉机就会在沥青路面上往来驰骋,无需马力拉动,它会自动的跑起来,有人坐在里面掌控好方向即可。”

  “就好比黄履庄以前研究的那个自动二轮车一样,目前也正在改进。可以想象,将来大清的老百姓出远门有拖拉机,走亲访友就用自动二轮车,你们说这多方便省时间?”

  ···

  “公肃兄,你说的这些,让我们师兄弟好想亲自见见太子殿下。”这回轮到姚谨之师兄弟三人苦笑了。

  凭白的被这么个天大的消息砸在头上,哪怕他们都是文弱书生,却也着实激动难耐,心动不已啊。光是想象着亲自驾驶那个拖拉机跑在沥青路上的情景,就让人兴奋不已,心驰神往。

  徐元文大人哈哈笑道:“三位好友别着急。绳祖兄也想见见太子殿下,正好与你们一起。公肃明天就给皇上提折子恳请,以太子殿下对姑父的尊重,应该会抽时间面见你们。”

  “公肃这里还有一件非常紧要的事情,要和三位好友细说。平之兄,启之,谨之,公肃等了你们这些天,有很多事情要和你们说,请勿见笑。”

  王启之立刻接口道:“公肃兄快快说来,我们今儿刚进京城的时候,发现京城的巨大变化,真的是跟土包子进城一样。正是需要你帮忙指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