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3节(1 / 2)





  康熙皇帝听到这里,烦闷的胸口立马透了一口气,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儿以后再说,先把现在的难关给过了先。

  心里轻松舒坦的康熙皇帝认真的和太皇太后道谢,“孙儿谢皇祖母操劳。”

  太皇太后却是摇头,“皇帝,这个事儿对于皇祖母而言,并不难解决。皇祖母心里头最担心的是,这个事儿不光是京城满汉蒙二十四旗和汉家的事儿,东北老家和科尔沁也会受此风气影响,而且这影响,可能还不小。”

  太皇太后确实愁这个事儿好久了,一直也没机会提到,今天既然说到这里,索性就都说了出来。实在是这个沥青路面和青砖瓦房对于科尔沁的改变,太过巨大,让她和苏茉儿一想到这个问题就不由的忧心忡忡。

  随着这两年通往科尔沁的道路的畅通无阻,以及那几条沥青路面两旁,因为卫兵岗亭的出现带来的安全保障,大清这边的新物事瞬间是一乎隆的朝北边涌动。

  络绎不绝的大清商人们,每天都是几个拖拉机车队朝科尔沁贩卖新式货物和海外来的西洋货物。再把科尔沁的皮具毛毯等物事贩卖到中原大地,引得中原这边的年轻文人都纷纷的跑去科尔沁游山玩水,写诗作赋。

  新的事物方便好用;新的思想观念震撼人心;尤其因为今年开春男女新式学院的兴建,带去的这股中原大改革的风潮。

  中原的这些新变化,不管哪一项,都在日日不停的猛烈的冲击着,科尔沁蒙古原本属于游牧民族的民俗风气。

  当然,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水泥和青砖瓦房的出现,因为它让科尔沁人有了足够坚固的,可以抵抗住大草原的风沙,造价还十分低廉的房屋来长期居住。而不再是以前那依据水草的方位变动,不断迁移的蒙古包。

  祖祖辈辈都是靠放牧为生的科尔沁人开始笨拙的学习汉家文化,学习那些天文地理,几何算法的知识,甚至是那些什么英语,俄语等等外国语言学问,仿照精明的汉家商人模样,自己和沙俄人做外贸。

  科尔沁人开始向往,并且身体力行的学习中原的生活模式。

  太皇太后和苏茉儿姑姑虽然担忧不已,对此却是毫无办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她们怎么可能,去阻止心爱的科尔沁人们,想要过上安稳优渥的好日子的脚步?

  可是长此以往,科尔沁还是她们记忆里朴实悍勇,每天无忧无虑的骑马打猎的科尔沁吗?会不会慢慢的被汉家文化同化?

  虽然蒙古人的人口基数相对于满人来说,非常的多,没有了漠南的科尔沁,还有漠北的喀尔喀,漠西的准噶尔汗国。

  可是他们都不是科尔沁,不是“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科尔沁。

  康熙皇帝那精明周密的帝王脑袋,瞬间就明白了太皇太后的担忧之事。说起来,这个事儿,还是他听太子那个臭小子在一次聊天中提到的事例,引发的思路。

  他和大臣们认真的商议后的方案,就是不断的同化训化蒙古各部。

  从漠南的科尔沁开始,先是武力征服,再利用儒家的怀柔政策,以及中原的这些新物事新的思想观念等等,引诱他们从颠簸的马背上跳下来,住进舒适宽敞,明亮坚固的房屋里面。

  慢慢的熬杀掉,他们那一身被广袤无比的茫茫大草原滋养出来的血性和傲骨;也慢慢的消磨掉,他们那一身被无边无比,冷酷无情的大沙漠培养出来的悍不畏死的精神。

  更是要狠狠的打压下,他们那种妇女儿童皆可为兵的骑兵上的优势。不给他们任何卷土重来,反复崛起的机会,让大清国以后的帝王,都不需要再为了蒙古的事儿担忧。

  所以此时此刻,一手导演出来这个结果,很是厚脸皮的康熙皇帝,面对满心忧愁的太皇太后,若无其事的安慰道:“皇祖母不用担心,这也是个好事儿,科尔沁人现在的生活,一天天变的更好起来。而且,科尔沁的语言和信仰是很难有变化的。”

  “至于皇祖母担心的,科尔沁和东北老家婚俗方面会有的改变,这个孙儿也想过,确实是不可避免,只能是提前做好完善的准备。”

  太皇太后思索片刻,没有说话,只轻轻的叹了口气。她岂会不明白,皇帝孙儿的朝廷在科尔沁的这些变化里面扮演的角色?

  可这心里头纵是再明白,她也万分清楚,此事涉及国家大事,她们妇道人家即使再烦恼再不忍,也只能在京城里头眼巴巴的望着科尔沁的方向。

  她们能够做的,也只是和现在对待这些汉家女儿们的策略一样,让科尔沁的当家福晋们提前做好准备,把这些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康熙皇帝见太皇太后接受了现实,心里暗暗的舒了一口气,“皇祖母,科尔沁那边你不要担心,孙儿会看着。而且科尔沁一般都是以门当户对的聘婚为主,和中原这边的情形差不多,人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一向都是快的很。”

  “孙儿心里最担心的是东北老家那边,让那些佐领贝勒老王爷们放弃栓婚的权利,估计比当年在老家开发黑土地还要艰难。”

  自从铁木真大汗进军中原后,蒙古各部几百年来都深受汉家风俗的影响,现在已经很少有以前粗鲁的抢婚风俗了,都是以“多求则贵,少求则贱”的聘婚为主。即男方要到女方家多次求婚,来显示他的决心和对女方的尊重。

  因为在蒙古,有女儿的父亲都认为,“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

  择喜日迎娶的时候,除了有男方到女家投宿娶亲,和女方亲友抢新郎官帽子的婚俗以外,主要是以夫妻二人到男方家后,在当地喇嘛的主持下,共同拜火为主要仪式。

  所以科尔沁目前可以说是,既没有中原这边的男女大防“三从四德”等等约束,风气开放自由;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婚礼仪式,子民们朴实好学,生活富足。估计将来也都不需要做什么改变。

  这也是科尔沁越来越吸引汉家文人前往游山玩水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东北老家的满洲婚礼习俗,虽然没有了“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的收继婚风俗,以及“指腹为婚”的习惯。可是,他们同时也没有了肃慎时代的“插戴”,和女真时期的“行歌于途,以申求偶之意”的婚俗。

  他们还是以入关前的正经栓婚为主。青年男女婚嫁必须严格遵循,满清入关以前的军事化政治化管理。

  也就是说,东北老家那边自由民八旗儿女的婚姻,必须上报各牛录章京或者佐领;贵族子女的婚事要上报给各主旗贝勒。换言之,八旗父母互相同意儿女们的婚事是没有用的,需要佐领和贝勒的同意才可以正式完婚。

  而不是像在京旗人家的婚嫁这样,虽然也还是需要上报给佐领的,但只是走个形式过场而已。

  康熙皇帝只要一想到,不久的将来,他又要和那些倚老卖老的老王爷们扯皮打嘴仗,就习惯性的头疼不已。

  太皇太后看到皇帝孙儿苦哈哈的皱巴着脸,就和五阿哥被他太子二哥派人盯着,每天不得不老老实实的转圈圈减肥的模样儿差不多,忍不住笑了出来,心里因为担心科尔沁的烦闷瞬间消散不少。

  作者有话要说:  嘿嘿嘿嘿,对“父死妻其母,兄死妻其嫂”的理解,一个是对“其母”的意思,“其母”不是儿子的亲生母亲,而且多为年纪要比自己还小的后母。在满洲传统观念中,男子不能把自己家族的寡妇“收养”照顾,就是让外人家笑话。收养,就是娶回家的意思。

  后来, 皇太极受到中原汉族文化中家族伦理观念的影响,颁布谕旨,对收继婚永行禁止。满人入关后也渐渐地没有了姑姑侄女同嫁一人的事儿,一直到同治皇帝娶了皇后阿鲁特氏以后,又纳了她的庶出姑姑为妃。

  第129章 飞机

  和太皇太后又聊了会儿, 心里头舒坦多了的康熙皇帝看了看慈宁宫的自鸣钟, 发现已经有一点半多了, 挂念着应该已经醒来,在等他一起用晚膳的儿子,康熙皇帝就和太皇太后告退出来, 回了乾清宫。

  晚上七点的时候, 康熙皇帝就收到了三格格这些日子的所有情报。

  一脸疑惑的又认真的看了几遍这几张纸上的一段话, 仔仔细细的琢磨了一番后,他终于明白过来这其中不对劲的地方, 瞳孔不由的就是一缩,心神震动。

  “打小身体不好, 父母听从家里长辈的说法, 把他当女儿家养, 性情怯懦。五岁遭遇惊马昏迷, 醒来后性情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讨巧喜人, 受尽父母宠爱。”

  作为一个有着重生儿子的父亲, 此番反应过来的康熙皇帝很容易就猜测到,这个有着婚约在身,还胆大包天的勾引他女儿的不轨之徒, 很可能也是一个附身的人。

  拿着这些情报, 心里头思考怎么处理此人为好的康熙皇帝,慢慢的踱步来到儿子的毓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