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1节(1 / 2)





  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就做出了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新的权力中心的计划。平定三藩的战事结束后,南书房不光没有因战争结束而结束,反而是顺势真正的确立了名分,名正言顺的坚持下来,慢慢的制度化,规范化。

  “择词臣才品兼优者”;“而不论门第高下,资历深浅”;“唯视学问高低,而不尽为官职”。在被康熙皇帝亲自考察,被多人再三再四的咨询查访,没有发现任何的异状后,方得以如内当值,随侍康熙皇帝左右,称“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行走,地位特殊,又被人戏称为“内廷”官员,主要都是从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南书房翰林,上书房师傅,内务府总管这五个地方精心挑选出来的汉官和汉家士子文人。

  当然,前提这些人都是品德高尚,学艺专长,任事专职,又得到康熙皇帝亲近信重,“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而一旦被选入南书房,就会被康熙皇帝亲自赏赐一套靠近皇宫的宅子居住,方便随时入宫。平时更是经常会收到笔墨砚台,字画诗集,乃至撤自御膳的美食佳肴等等赏赐,可谓是隆宠加身,私恩甚重。

  随着南书房在朝野中地位的逐年提高,这些官员们不光是每天陪伴着康熙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这使得他们的权势日益扩大,升迁也比其他地方的官员们快很多。

  到现在,先帝时期学习前朝设立的内阁制度,以及满清先祖的八旗议政制度几乎都是形同虚设。康熙皇帝如愿的在这些他亲自挑选提□□的内延官员们的帮助下,形成以他自己为首的新的势力中心。

  从南书房设立之初到如今,南书房几乎汇集汉家的所有饱学之士,经学湛深之人。

  侍讲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太子老师张英大人;出身微寒曾经卖文字为生的内阁大学士高士奇大人;山东望族出身,被称为“天下博学善诗文者之最”的刑部尚书王世祯大人;山西煤矿富户出身,曾被冤枉入狱,获救后得到康熙皇帝赏识,亲赐“延”之名,原名陈敬的陈延敬大人等等。

  按照康熙皇帝制定的规矩,这些内延官员在南书房都自称翰林,他们可以走乾清门进出,只是进出门时都要有内监或侍卫陪同,不可个人单独私自行动,在书房门外的院子里也不能随便走动。

  康熙皇帝驾临南书房的时候,值班的翰林们都要到门外站着回避,“呼某人则入,不呼则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个人的单独谈话内容,都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的机密,外人不得闻知,更不能外传。

  只是今天情况有些不同,因为康熙皇帝早朝后的通知,能赶来的翰林们今儿都来了,算是比较齐全的一次聚会。众人见康熙皇帝难得的把应该在进学的太子殿下给带了进来,还让他们都进内说话,都微微吃惊。

  行礼过后,康熙皇帝环视一圈,慢慢开口,“今儿召集大家,是有一件暂时不大方便公开的事儿,需要紧急处理。”说着话,就把他刚刚迅速翻阅一遍的胤礽写的折子,递给众人传阅。

  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张英大人上前一步奏道:“皇上,微臣认同太子殿下的意思。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儿女的亲事,当然是要他们自己顺心合意才好。毕竟,日子是要他们自己过的。”

  张大人家里就一个孙女儿,当然是怎么宠爱都不够。将来就算是孙女儿要自己找夫婿,只要对方家庭合适,人品过关,他们一家人都没有意见。反正他们也没有想着让孙女儿攀龙附凤什么的,小姑娘自己过得幸福最重要。

  王世祯大人接口,“皇上,微臣也认同。女孩子既然已经走出了家门,亲事方面当然不能和以前那样随意对待。定亲之前,先问过她们本人的意愿才是正理。同样,男孩子也是。进了学的男孩子想娶一个,太子殿下所说的,“有共同语言的女子”,这个也很正常。”

  王大人身在刑部,每天面对那么要大案要案,对此是深有体会。因为这些大案要案的始发原因,大多都是因为家庭不和引起的。每每看到这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都让他们这些刑部官员叹息不已。

  家庭和睦真的太重要了。而儿女们婚事不和谐顺遂引发的破坏性,对于一个大家庭而言,那是远远的超过父母本身努力经营多年的影响力。

  陈延敬大人思索了一会儿,又听了两位同僚的意见后,跟着发言,“微臣明白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担忧。”

  “有些做父母的,可能一时半会儿观念转变不过来,还是坚持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他们估计还会坚持认为,娶儿媳妇还是不要娶女子学院的女学生为好,找一个安分守己,能够安于内宅的女孩子才好管束。”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现在还不大明显。但是过几年,因为婚事等等原因,不同的思想观念激烈冲突之下,这些问题估计会变得非常的尖锐。皇上和太子殿下现在能未雨绸缪的要解决此事,微臣实在感佩于心。”

  志向远大,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和老百姓的陈大人,做事儿的原则就是以事论事,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

  高士奇大人点头又摇头,“微臣也明白,也认同,可是这个事儿确实非常的棘手。男孩子就罢了,不管怎么闹腾,哪怕是合离再娶,对他们的影响伤害也不大。可是这女孩子的名声,实在是受不得半点儿不好的影响。”

  “女子学院开办至今,还没有爆出来什么此类的风声,一个是学院管理严格,另一个是女学生们的年龄还小。”

  “第一批的女学生,现在大多在十三,十四岁。等明年这些女孩子行完成人礼,不管她们进不进高等学院继续进修,她们的婚姻之事都是大问题。尤其是太子殿下提出的“婚事自由”这个事儿,这些女孩子和男孩子,可能真的会反抗父母给定的亲事,要求自己找夫婿和妻子。”

  高大人和妻子的关系非常的好,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很多时候他当值到深夜回家,他的妻子每次都不睡等着他,亲自照顾他。因此他对于其他人或者是他的儿女们,可能要自己找个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个事儿,并不反对。

  众位翰林此时心里都明白了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意思,怪不得要找他们这些汉官私底下商议,这个事儿暂时还真的不能拿到明面上讲。

  满蒙的女孩子们还好,自来就没有那么多规矩约束,只要门当户对,男未婚女未嫁就行。关键是他们汉家的女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要汉家的父母放弃给儿女定亲的权利,让儿女们自行婚假,简直就跟华夏大地改朝换代一样的艰难。

  哪怕是让他们在给儿女们定亲之前,先问一声儿女们的意愿,也难。

  康熙皇帝点头,“朕也明白这个非常棘手。给儿女定亲,乃是属于各家各户的家事,私事,几千年来,各家礼法赋予父母之辈的权力,朝廷很难直接出面干涉。”

  作者有话要说:  吼,终于把一代完人的陈相爷写出来了。

  第126章 飞机

  胤礽乖乖的坐在康熙皇帝的左手边下首位置, 完美的一心二用,一边安静的听着自家皇阿玛和这些汉家近臣们讨论,一边在脑海里面和嘟嘟聊天儿。

  “你说历史上, 今年还有一位汉臣要进南书房, 还是顾炎武先生的外甥,徐元文大人的弟弟徐乾学大人?”

  “是的吆, 主人,徐乾学大人为人刚正不阿, 不畏权贵。在康熙二十四年的廷试取得第一,入值南书房,教习皇阿哥们, 升内阁学士,任《清会典》、《 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康熙二十六年, 升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劾罢江西巡抚安世鼎。”

  “汉军镶红旗, 现在担任江西巡抚的安世鼎?查不到具体的弹劾原因吗?嘟嘟?”

  “查不到吆,主人。而且安世鼎也是有政绩的, 他将会在明年亲自到南丰敦,请到赋闲在家,在乡野非常有名望的汤来贺先生出山担任白鹿洞书院主讲, 汤来贺先生可是会使白鹿洞书院重振昔日雄风,成为大清所有书院楷模的吆。”

  这几天又偷偷的看了一些小白话本儿的嘟嘟,“吆”一声就自以为可爱的眨巴一下大眼睛, 美滋滋的甩一下黑亮的鱼尾巴。

  胤礽此刻也没工夫理会它不伦不类的发嗲。他转动脑筋,琢磨着怎么处理这些,因为修订《大清律》,打压程朱理学引发的这一系列蝴蝶效应。

  徐乾学是熊赐履的亲传弟子,和熊赐履一样推崇程朱理学,四年前因为他的大哥徐元文大学士的恳请,被康熙皇帝派了外任,现在好像是在云南那个地方做知府,听说政绩蛮好的。

  秉承程朱理学□□的白鹿洞书院,最近这些年尽管有些式微,但仍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历史上的白鹿洞书院,因为明清两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在朱子先生把白鹿洞书院操办的红红火火以后,它的这些教规和办学模式,影响后世几百年。

  后人要办学都纷纷效仿白鹿洞书院的模式,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后,更是让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凡是学习儒家文化的人都尊称它为“天下书院之首”。

  而且,胤礽心里也非常认同,朱子先生写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等等。

  凡是学术思想,都是各有利弊,心学也罢,理学也好,不是说心学就没有缺点和不合理的地方。既然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个百家当然也包括程朱理学。

  胤礽只是不想让程朱理学成为人们的生活准则,朝廷的治国方针,单单作为一门学术来说,程朱理学能够延续发展这么些年,得到天下文人的推崇,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儿优点和好处?

  所以,待会儿还是提箱一下自家皇阿玛,让他派人查一下安世鼎大人,如果他真做了什么不法之事,就算皇阿玛顾忌他身为老臣的面子,宽容对待,也应该会对他做出一些训斥或是处罚,让他收敛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