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88节(1 / 2)





  沉默的思索片刻,胤礽想到了一个主意,“皇阿玛,不若我们再来组织一场大辩论?这次我们不光是让朝臣和文人们参加,我们让全国老百姓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如何?”

  “就以勤俭节约和忆苦思甜为辩论主题,皇阿玛觉得如何?”

  少年太子微微眯了眯眼,随即又想到了昨天听到的一个消息,没等沉思的康熙皇帝开口发话,忍不住的直接就说了出来,“儿臣听说,昨天宜妃娘娘养的波斯猫儿调皮,打碎了好几个金贵的大小瓷器?”

  “咳咳,梁九功,你现在就亲自去皇贵妃那里传个话。”这段时间宫里妃嫔们的花费确实是太过,宝贝儿子能忍到现在才提出来,也算是给他这个皇阿玛的面子了。

  “嗯,就说,把宜妃打碎的瓷器,折算成银子报给宜妃,让她如数的填补上。以后,这后宫里头妃嫔们超额的日常花费,各种器物损耗等等,都照此办理。格格们的西三所,以及阿哥们的南三所也是一样。”

  梁九功麻利的打千退下,离开的时候,还很有眼力的把其他伺候的宫人也都给带了下去。

  康熙皇帝伸手扑凌了一把儿子的光脑门,冷哼一声,“这样总行了?瞧你小子那个抠门护短的模样?皇阿玛跟你保证,等到你大婚后,保管让阿茹娜顺顺当当的接管宫务。”

  “厚脸皮”的胤礽被自家皇阿玛嘲笑抠门也浑不在意,而是对于宫务交接的事儿提出反对意见,“皇阿玛,皇贵妃娘娘管理宫务挺好的。如果皇贵妃娘娘忙不过来,就让僖贵妃娘娘,惠妃娘娘,宜妃娘娘以及荣妃娘娘给帮忙搭把手。”

  “八月份大格格嫁进来后,不会去接管皇贵妃娘娘手里的宫务。大格格也和儿臣提到过这个事儿,她一个小辈,怎么都不方便去管理母妃们的日常大小事儿。”

  “而且,大格格手里还有抄写房,云雾,小汤山的度假山庄,钟表作坊等等很多的事儿要忙乎,也确实是分身乏术。当然,跟着皇贵妃娘娘身边儿搭把手,学习学习如何打理宫务是挺好的。”

  康熙皇帝楞眼,“这个皇阿玛不能答应,贫民老百姓家也没有这么做事儿的。”

  家里没有当家主母的情况下,哪有下一代继承人的媳妇不接手内务,管家理事的?昨天晚上皇贵妃还特意的和他提到宫务交接的事儿。

  什么时候这人人争抢的宫务成了人人谦让的活计了?一个两个的都不想操心,推来推去的?

  “就算妃嫔们的事物将来还是由皇贵妃来管理,宫里的其他大小事儿,有需要的时候,却是必须要太子妃出面才行,包括西三所和南三所。”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两个宫虽然是她们自己管理,但是有事儿的时候,也是要太子妃出面才是正理。不过,阿茹娜的年龄确实是小了一点儿,有些事儿不大好出面,就先跟着皇贵妃学习一段时间,过个一两年再说这个也行。”

  胤礽明白这是自家皇阿玛最大的退让,也就没有再继续推辞,干脆的点了点头道了谢。接着就端起来他面前的奶-子茶,小小的抿了一口,又捏了一块点心塞嘴里。

  康熙皇帝则是端起他的碧螺春茶慢慢的品着。

  他现在对于儿子的好胃口只有羡慕的份儿。不光是他,宫里头谁不羡慕太子殿下这个,怎么吃都不发胖的小体格?

  每顿饭吃得那么多,奶-子茶,点心,水果不间断,脸上也只是添了点儿婴儿肥,跟春天的小禾苗一样,蹭蹭的朝上窜个头。康熙皇帝估摸着,儿子将来的身高肯定要有五到六尺,创造爱新觉罗家的身高新纪录。

  哪像悲催的五阿哥一样,多喝口白开水都怕发胖,被他的太子二哥严格规定了每餐的饮食用量以外,每天还要围着箭亭转圈圈儿减肥。

  胤礽咽下嘴里的点心,看着自家皇阿玛又闭着眼睛,一副神游洞庭山的样子享受他的最爱碧螺春,就端起他的奶-子茶,小口啜着等候。

  等康熙皇帝睁开眼睛,胤礽起身,规规矩矩的给康熙皇帝行了一个礼,先是郑重的道歉,“皇阿玛,儿臣要先和您道歉。当初儿臣一心一意的要开办女子学院,好像有些鲁莽,对于现在这些后续的事儿很是考虑不周。”

  第122章 飞机

  “女子学院现在虽然是对于收集人才方面小有成效, 却是在其他方面, 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新矛盾。”

  康熙皇帝一脸满足的神游回来,看到儿子脸上显露出来的,满是真诚的愧疚欣慰的点了点头, 对于政事一向迟钝木呆的儿子, 现在能想到这个问题,已经很是难得了。

  示意宝贝儿子坐下来说话, 康熙皇帝解释:“最近也有大臣们上折子说起这个事儿, 这些女娃娃们学了点本事, 就不想在安于内院,这个很正常。”

  “一心修订《平定三逆方略》的勒德洪和吴正治, 还有李之芳这些大臣, 因为你昨天闹腾的满京城的纳采礼,今天早朝也都憋不住的和朕提起来了这个事儿。”

  “不说别人家,就他们自己家的几个嫡出小姑娘, 现在也都天天喊着,要去女子高等学院继续进修,不想早早的被定亲嫁人, 更何况那些不受宠的庶出和穷人家的女儿们?”

  胤礽心里又是放松又是感动, 大清还是有很多看到现实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之法的有识之士, 真好。可他想到自家现成的例子,三格格,还是皱起了眉头, “皇阿玛,大臣们可都有提出解决的办法?”

  “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法子,不过胤礽也不用担心。姑娘们不想早早的嫁人,要去进学,难道做父母的还能强逼不成?又不是穷人家养不起?等到这些小姑娘们长到二十岁,从高等学院结业了以后,再考虑定亲嫁人也一样。”

  康熙皇帝想到他那守正不阿的“修史宰相”吴正治,今儿上午在南书房,苦哈哈的和他哭诉的那番话,就不由的乐呵出声。

  “小姑娘们多在娘家呆个几年,养养身子骨儿,挺好。但是男孩子该娶妻的就是要娶妻,先成家再立业才是正理。先把大婚之礼完成了,自己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照顾着,不光是让父母放心,自己也好专心的做事业。”

  “吴正治今儿上午说,他家的小儿子,昨天居然也一心孤意的跟着他的小侄女们闹腾,说什么不想学你们兄弟早早地定亲成婚,朕觉得那就是欠收拾。”

  胤礽也知道吴大人家里的那个受尽家里人的宠爱,打小儿就特别崇拜以文职立下大量军功的李之芳的老来子。受尽宠爱的孩子当然都有一些别人没有的特权,这个很正常。

  让胤礽关注的是,吴家的小公子为何有这么个想法儿?一般大清的男孩子,不是到了十六岁就乖乖的成亲吗?难道现在连男孩子也开始想要追求婚事自由?

  “皇阿玛,吴大人家的小公子不想早早的定亲成婚,是不是受到了军事学院什么新风气的影响?”

  康熙皇帝轻轻的叹了口气,有点儿无奈的回答,“可不是吗?一帮子稚气未脱,年轻冲动的男孩子,听了李之芳的课,都要去学他弃笔从戎,建功立业;听了汉朝的霍去病将军的故事,就一起喊着他那千古传诵的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吴正治家的老儿子也跟着喊,说什么要等他在军事学院的学习结束了,建功立业了再来考虑成家的事儿,简直太不体贴父母的一片心。”

  “也就是吴正治年龄大了心软,心疼老儿子,下不去手。那小子要真是李之芳家的孩子,就他这么个闹腾法,早就被李之芳拉到院子里狠狠的几个军棍打下去,看他听不听话。”

  康熙皇帝对于吴正治溺爱孩子的行为很不认同。现在大清国一片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兵强马壮,人才辈出,良臣美将更是多得是,哪里需要他们这些被娇惯长大的毛头小子上阵杀敌?真的需要他们的时候,能不添乱就是老天保佑了。

  一个个的,都是被惯出来的,男孩子嘛,就算是老来子,也不能当闺女一样的疼宠。瞧瞧他们皇家的孩子多乖巧听话,和他一样,刚刚满十一岁,就点头同意要把媳妇儿娶进门,让那一帮大臣们都对着他这个皇阿玛一脸的好羡慕。

  胤礽轻轻的摇了摇头,不明白自家皇阿玛脸上的得意洋洋打哪儿来的。

  反正都是要成婚,吴家的小公子又不是说不结婚,立志单身一辈子?吴大人现在愁的什么?而且,他对于康熙皇帝和大臣们的想法儿,也是有疑惑不解的地方。

  “皇阿玛,儿臣不懂,您和大臣们都认为,女孩子二十岁,从高等学府结业了再嫁人更好。可是又想着让家里的男孩子,在没进高等学府之前就娶妻。儿臣不明白,他们打哪里娶个年龄相当,家世相当的媳妇?”

  康熙皇帝不以为意,“总有合适的,比如你大哥和你,不都是找到适合的吗?民间老百姓都说,女大三抱金砖,娶个大点儿的媳妇也挺好。你皇母就是比朕打一岁。”

  胤礽不敢认同,“皇阿玛,这个事儿不是小事,好像有些严重。在学院学习新事物的少男少女,就算是孝顺的按照父母的安排娶妻嫁人,也有不少让人担心的地方。毕竟,他们和那些没有进学院学习的伴侣,平时的沟通交流方面估计代沟不少。”

  “就比如大哥和大嫂,大哥就是想和大嫂好好的相处,他也不知道说什么。因为大嫂只在学院学了一年,如今在宫里头也是天天绣花管家。儿臣估计,大嫂压根儿就听不大懂大哥真正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