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2节(1 / 2)





  太皇太后问他,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太子二哥说过了,小木马和小鸭子分给弟弟们玩,小狗狗都是给胤禛做的。”

  上上次,大阿哥过生日,他居然就直接从武英殿拿了一本, 刚刚印刷出来的,打算给军事学院当教材用的《唐宋兵事汇总》。

  小孩子对于一直和他太子二哥呛声的大阿哥小有不满,前段日子两个人大吵了一架后, 听说到现在还没和好,兄弟俩一见面就互相的“哼”, “哼”。

  不光小心眼, 还挺爱记仇。进了他手里的东西, 一般人很难能给掏出来,所谓的面子人情什么的,他才不吃那一套。

  还好, 小孩子爱恨分明,对于疼他的贵妃,太子, 这几个人,他从来都是非常的大方。自己有个好吃的好玩的,立刻就想着他的太子二哥,巴巴的朝毓庆宫送。

  打小儿就立志帮他太子二哥做事儿,说什么做个巴图鲁看守国库。他自己的个人小金库,除了太子“有幸”进去参观过一次外,其他人谁也甭想打主意。

  哪怕是从小儿跟在他屁股后面转悠,对他言听计从的五阿哥,也没有那个荣幸。

  不过,话说起来,四阿哥的这个“远大的志向”,好像,还是太子这个臭小子,当年给四阿哥启蒙识字的时候,故意给引出来的吧?

  这么一想,康熙皇帝瞬间感觉自己想通了这些前因后果。

  合计着,臭小子五岁多的时候,就开始算计他这个皇阿玛。

  知道等国家财政收入富足的时候,他会对老臣手软心软,由着他们都伸手借钱不还,就从小儿教育最听他话的四阿哥,长大了好好地守好国库大门,谁也甭想从里面挪出来一文钱。

  康熙皇帝这个气啊,最喜欢的“吓煞人香”碧螺春也不香了,“好你个小子,成功算计了你皇阿玛,很开心是吧?”

  胤礽眨眼,今儿皇阿玛好奇怪。“皇阿玛,这是从何说起?”

  “甭和你皇阿玛装傻。四阿哥打小就要做巴图鲁,看国库门,不是你从小儿教他的?”

  胤礽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这都多少年前的小事儿了,皇阿玛居然才反应过来,翻查旧账?

  他当时只记得原来历史上的记载的,雍正皇帝特别会攒钱充实国库,又特别的喜爱这个干净纯真的四弟,就在一次教导他识字,解释“志向”这个词的时候,随口说了那么一句。谁知道四弟居然记得那么牢实。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这不挺好的吗?

  康熙皇帝看到儿子一样理应如此,很是赞成欣慰的模样,直接气得从椅子上蹦了起来,眼睛睁的大大的,瞪着太子。

  小子忒没有良心,居然这么算计自己的皇阿玛。

  记得那时候,皇贵妃把这个事儿,当做小孩子们之间的趣事儿讲给他听的时候,他还跟着乐的不行。

  还跟皇贵妃感慨的说,等将来真的有那么一天,国库满了,私库满了,需要有人看守的时候,就派四阿哥这个巴图鲁去站大门。

  没办法,那个时候实在是穷,穷的叮当叮当响的穷。

  国库里面连个耗子都没有,国家财政连年赤字,今天花明天的税钱,今年吃明年的口粮,年年入不敷出,恶性循环。每次哪个地方报来个天灾人祸什么的,都愁的康熙皇帝夜夜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

  户部的官员们每天都精打细算,把一文钱掰成两瓣儿花,拆了东墙补西墙,紧巴巴抠索索的凑活着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开始吃素,就是打那时候开始的。因为她们要给宫里头大大小小的主子们做个好榜样,勤俭节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他现在之所以对元皇后那么的愧疚怀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跟着他过了十年苦日子的元皇后,没享受过他一天的轻松好日子就走了。

  当年他们大婚的时候,因为鳌拜的阻拦和恐吓,大婚的仪式都差点儿没办法按时进行,纳采礼和聘礼都给的那么寒酸,每次一想起来这些,康熙皇帝的心就一抽一抽的痛,特别的内疚不安。

  臭小子还说什么要“忆苦思甜”,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忆苦思甜的事儿。

  如果有可能,世间哪个男人,不想给自己心爱的女子一个最美好的婚礼?哪个做父亲的,不想给自己最疼爱的儿子一个风风光光的大婚之礼?和天下人一起分享皇家要娶儿媳妇的喜悦和激动?

  当然,臭小子除外。

  不光让自己每天过的无欲无求,质朴无华;现在又这么对待自己的媳妇儿,嫌弃人家嫁妆太多;将来肯定还会这么要求自己的儿子,他可爱的小孙孙们。

  七想八想,思绪已经飞到天边儿,还不自知的康熙皇帝,此时已经想到了,将来等太子有了儿子,一定要给抱过来,自己亲自教养的事儿。

  否则他可爱的小孙孙跟着这么一个对自己抠唆的爹亲,还有一个心里只有太子,有情饮水饱的娘亲,不知道背地里要受多少委屈。

  胤礽疑惑不解的看着自己皇阿玛脸上的神色不停变化,又看着他眉头皱的紧紧的,围着御书房焦躁不安的转了一圈儿又一圈。

  一会儿欢喜,一会儿生气,一会儿愧疚怀念,一会儿担忧···胤礽发现,他好像才知道自家皇阿玛的情绪,原来是如此的生动多变?

  奈何他虽然能感受到康熙皇帝细微纤小的情绪变化,却没有读心的本事,猜不到康熙皇帝此时此刻那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丰富活跃,匪夷所思的内心戏。

  当然,也幸好胤礽没有读心的本事,否则他真的没法儿保持自己活了几百年的冷静自持。

  其实,他也清楚,自己皇阿玛这两年特别念旧情的原因,尤其是对那些跟了他二十多年的老臣们。

  皇阿玛是想着,既然现在国家富裕了,国库暂时不缺钱了,就松松手,让他们的日子也都好过一些。

  给这些老臣加薪酬涨俸禄,胤礽大力支持,国家不缺钱了,当然是大家一起花,总比让他们跟老百姓伸手要银子花,强吧?

  经常给那些真正的清廉官员们,赏赐一些银两补贴,胤礽也大力支持。

  比如汤斌大人,确实是克己奉公,清廉守法,一辈子没拿过老百姓一根针,一个线头。一家人清贫朴素的过日子,家里有谁生个小病就是天大的灾难,朝廷当然应该帮忙解决他的家庭困难。

  可是那些天天倚老卖老,经常跟皇阿玛打秋风的老臣们,真的是很可恶有没有。

  明明不时的收受商人们的供养,吃得红光满面,肚大腰圆的,还天天故意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他面前晃悠,学着汤斌大人的样子,来和他哭穷。好似哭闹一场后,他们就和汤斌大人一样廉洁了似的。

  真真是岂有此理。

  胤礽不想惯着他们这些人,一开始还是好言好语的劝说解释,或者是严词拒绝,后来直接置之不理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