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4节(1 / 2)





  看着面前站着的这些,准备恭送他离开的,面容忠厚甚至是有点痴傻的匠人们,康熙皇帝不知道说什么,他不知道要怎样的奖赏,才能表达出这些匠人们的功绩。

  蒸汽机,这么一个堪比造纸印刷,指南针的发明创造,将会给大清国带来怎样的变化?

  康熙皇帝目前还想象不出来。但是他知道,有了小太子的新的大清国的历史上,将永远的记住这些人的名字,就好像记住,鲁班,蔡伦这些大师的名字一样。

  “朕不知道现在说什么可以表达朕的激动之情。只有一句话,史书上会永远的记住诸位大师们的名字。你们研制出来了一个伟大的器械,就好像我们的祖师鲁班发明墨斗曲尺一样,它将造福我们大清国的每一个子民和我们的后代子孙。”

  士农工商,虽然匠人们属于“工”,社会地位不高,也没有商人们的富裕。可是对于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能做到顶尖档次的人才,人们都还是佩服的。

  唐朝的公孙大娘,身为乐籍女子,因为舞剑舞的好,被尊称为公孙大家。宋朝的李清照也是一个女子,打过让士大夫们深为不齿的离婚官司,但她的诗词还是广为传颂,还是被称为大诗人。

  所以此时,康熙皇帝是真心实意的,尊称这个院子里的匠人们为大师。

  “皇上,小臣等实在不敢当皇上的赞誉,这都是太子殿下的功劳。”

  黄履庄等人被康熙皇帝激动的模样吓到了,见皇上说完了,没忍住,冒然的跪地开口。 “皇上,这么多天下来,太子殿下教导了很多,小臣等冥思苦想十几年也想不出的精妙结构变化。小臣等实在是铭感五内。”

  其他的匠人没有那个胆子跟着出来说话,就默默的跟在黄履庄后面跪了下来。

  康熙皇帝乐了,瞅了一眼站在他身边面无表情的小太子,心里已经开始计算着,怎么让这院子里的几十个宝贝疙瘩,将来再给他带出来几百几千类似的匠人大师,制造出成千上万台的蒸汽机。

  “朕理解在场的诸位大师们对太子殿下的尊重。都请放宽心,你们还是跟着太子做事,朕再给你们拨出一个大的更大的院子,这个蒸汽机还是要继续研究,朕相信你们,可以做的更好。”

  小太子和康熙皇帝慢慢的踱步回乾清宫,边走边低声交谈着。梁九功带着一串宫人侍卫远远的缀在后面。

  “皇阿玛,儿臣觉得,我们可以在兴建厂房制造蒸汽机的同时,也着重把环境保护方面的律法制定出来。加大惩罚力度,让大清的达官贵人,平民老百姓都有所顾忌,甚至惧怕。”

  “人们在破坏环境之前,会去衡量,去对比,冒着巨大风险去触犯法律后可能会得到的利益,和被官府发现后或者被其他人检举后,必定会受到的惩罚,是不是值得。”

  康熙皇帝现在的脑海中还是蒸汽机轰隆运转的画面,看到小太子平静的跟天天喝奶-子茶的模样,就伸手扑棱了一下小太子的小光脑门。然后才在小太子不满控诉的瞪视中,若无其事的开口:“胤礽啊,皇阿玛早在两年前,就让九卿,詹事,科道,一起修订《大清律》 ,可是直到现在皇阿玛还没听到一点好消息。”

  《大清律》最初是先帝爷顺治皇帝参照前朝的《大明律》 修订的,特点是“集解附例”,在律文的后面附加了相关条例达四百三十余条,希望通过这些案例作为参考,使官吏们有个能够作为量刑的依据。

  后来,也就是大约十年前,刑部尚书对哈纳等人奉康熙皇帝旨意,对前面的《大清律》内的参差遗漏,详酌校正,重新印刷成册。

  再到康熙十八年,由于发现后立之新法与原有之旧法有所冲突,康熙皇帝就命令九卿,詹事,科道一起,再次修订《大清律》,可是一直到现在都毫无进展。

  胤礽听着皇阿玛的声音里有点颓丧,就出声安慰道:“皇阿玛,您别着急,蒸汽机还在改进中,不宜大量生产,要普及的话,儿臣觉得至少要几年吧。南北城重建也不是一日之功。”

  “儿臣可以把后世的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都写下来,给刑部的大人们做个参考。只是儿臣写字速度慢。而且时间方面也是紧张。”

  小太子有点烦恼,他答应阿茹娜格格的《春夏秋服装汇总》那本书才刚刚开始写。就算他把其他的事情都不做,只默写那些法律条文,也是要很长的日子的啊。

  “胤礽都可以记住?” 康熙惊讶了,他知道小太子的记忆力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可是他更知道小太子对于研究的热情。实在没想到,小太子会把这个和他的研究完全不搭边的法律条文,也都给记住了。

  “恩,差不多吧。” 嘟嘟记住的也相当于是他记住的吧?

  “律法关系重大,皇阿玛希望他们可以早一天完成修订。这样,胤礽你口述,皇阿玛给你去翰林院找来几个写字速度快的官员帮你写。”

  “每天抽个半个时辰的时间就好。正好你下个月就正式进学了,皇阿玛本来就想给你设立一个詹士府,就把他们都放到詹士府吧,平时也能给你帮帮忙,做些写写画画的事情。” 康熙皇帝有点迫不及待。

  律法,那是皇帝实行君权的最大最传统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历代帝王都很看重的每年秋天的“秋审”,“朝审”大典,就是体现帝王“君权神授”,“替天行道”,代替上天和为帝王自己“市恩”“好生之德”的非常隆重的一个典礼。

  后世的二十世纪,研究华夏传统法律的学者们都认为,秋审和朝审这个制度经历几个朝代,到了大清时期几乎是完全成熟了,它在思想上既集中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治国理念,对于君君臣臣的皇权统治的深刻影响,更是突出了人们对自然,对刑狱之事相当的敬畏和谨慎以待的心理。

  从《礼记月令》中有关“秋冬行刑”的经典记载,到汉唐的“秋决之制”,再到前朝和大清现在的秋审和朝审,基本就可以看出华夏两千年来日益成熟的传统法律框架。

  因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所以要在“秋冬行刑”。因为“人命关天”,所以“秋审衡情”,在天理,国法,人情三者之间谨慎权衡,寻求一致,以最大的公平做到“替天行道”。

  第50章 火器30

  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作为两位有作为的皇帝, 又处在满人刚刚入主中原的时期,着急于稳定他们的皇权统治, 当然更是非常的重视这一年一次的的“秋审”和“朝审”大典。

  每年的秋冬时分,霜降前后, 天-安-门前,九卿,詹事,科道的大臣们汇集,和皇帝一起研究判定全国各地的重大案件,和在监候斩的囚犯们的案子。

  历时十多天甚至更久,一直等到大清国境内, 最远地区的囚犯也被押解到京,审核完毕,才算是结束。

  最后刑部将判定了死刑的囚犯名单整理出来, 送给皇帝审阅,皇帝再次的表示一次“实在不忍于心”后, 在群臣的劝慰下, 用朱笔挨个把这些名字勾了。

  拿到皇帝的朱批后, 刑部就把这些囚犯,都拉到宣武门的菜市口,斩首示众, “替天行道”和宣扬君威。

  只是大清因为“平定三藩”的连年内战,南方被战火波及的一些地区几乎是民不聊生,体制全无, 又哪还有官员在秋天按时的解押犯人进京?

  于是,这几次-天-安-门前的“秋审”和“朝审”,大典,也就一年比一年的简化了起来。

  最近前线的清军有了京城送过去的新式火器加持,气势如虹,发回来的奏报上都是好消息,说已经打到了昆明,吴三桂势力的腹地,战争马上就要全面结束,比预计中的时间提前了大半年。

  大清国境内尤其遭受战争破坏的地区,今年就可以开始休养生息,重建秩序,恢复生产。已经有几个大臣就完善“秋审”和“朝审”的事情上了奏折。康熙皇帝可不是要着急《大清律》的修订进展吗?

  小太子刚刚走神让嘟嘟翻阅了一下资料,看到康熙皇帝一直到驾崩也没有等到《大清律》的修订完成,就有点同情自己的皇阿玛。

  又看到在公元十九世纪的时候,华夏文人士族因为西方法律体系的冲击,几乎是全盘否定了这套沿用两千年的传统法律体系的积极意义,就心有戚戚焉。

  “谢谢皇阿玛。儿臣确实是需要翰林院的官员们的帮助,目前在写《春夏秋服装汇总》 ,也需要皇阿玛安排翰林院的官员们帮忙给书写整理。”

  “儿臣本打算每天都写一点出来的,可是实在是时间不太够,如果能早日完成,也是了了儿臣一桩心事。”

  “让皇阿玛的翰林院状元们书写整理,再让内务府武英殿印刷个几百本,最后还要皇阿玛的大内侍卫们给抬着,都送到倭黑家里去?”康熙皇帝停下脚步,瞪着小太子。

  虽然阿茹娜上辈子是他儿子不假,可是这辈子她已经是倭黑家的闺女了。现在最疼爱的儿子这么胳膊肘往外拐,就有点儿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