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9节(1 / 2)





  “太子殿下,你的贵体最重要。奴婢斗胆。要不要请孙御医来切切脉?” 春兰姑姑大着胆子说完这句话,就把头埋到膝盖上了。

  胤礽看着这一桌子的美味佳肴,却没法动筷子。再想一想以后一段时间,都要吃这么多,不如干脆一次性解决这种因为吃太多,被限制饭量的情况。

  于是无可奈何的点点头:“雪这么大,找个值班的太医就好,不要麻烦孙老御医跑一趟。”

  魏忠小总管不敢在这时候继续违拗太子殿下的意思,亲自带人迅速的把太医院今天值班的王太医,给带来了毓庆宫。

  可怜的王太医被这阵仗给吓的不轻,难道太子殿下突发急症?

  皇上体恤臣子,春节一过,就安排了太医给一些上了岁数的文武大臣号脉,担心这些老臣会有积食的,消化不良的,喝酒喝过头引发头痛的各种不舒坦。前儿个还特意吩咐了孙御医给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太子殿下号脉,这事儿全太医院都知道。

  同僚们看到孙老御医诊脉回来后的表情,就猜到几个主子的身体都挺好的。就算春节活动太多,有累到,也是休息几天就可以,方子都不需要开。

  今天孙老御医听皇上命令,正安排人准备药草,运往已经有房屋倒塌的南城,救人如救火,所以魏忠去太医院的时候,就见到只有他一个人在值班的情况。

  没想到会被这么急急忙忙拉到毓庆宫,给太子殿下看诊,王太医想到太子殿下曾经突然昏迷三天的事情,只觉得自己腿软的要站不住了。

  稳了稳心神,强迫自己不要手抖,王太医端坐着,把自己苍老的右手搭在太子殿下细瘦的手腕上。

  咦,虽然他不是孙老御医那样的医学泰斗,但是太子殿下的这个脉象还是摸的很清楚的。气血方面确实是还有些虚弱的症状,但是整体脉象强劲有力,明明是要大好的势头啊。

  “太子殿下,可是有哪里不适?微臣无能,实在是诊不出来。” 王太医坐不住了,直接给太子殿下跪下。

  “王太医快起来,请坐。孤记得你,曾经一起在黄庄研究牛痘。你只看看,孤是否有积食的症状?”

  “谢太子殿下。您还记得微臣,是微臣的荣幸。微臣当初正是和太子殿下一起共事,研究牛痘的六位太医之一。后来陛下派臣等去了江南各地,做牛痘推广。微臣春节前回来的太医院。” 王太医有点激动,太子殿下还记得他。

  “太子殿下请安心,您的脉象是开始好转的脉象。没有积食。”

  “王太医,之所以魏忠他们慌忙的找你来给孤看诊,是因为孤今儿多吃了两碗饭,他们吓到了,害怕孤会撑到。实际情况是现在孤感觉没吃饱,还饿着。” 小太子大大方方的说起自己虽然吃的比平时多,但是还没吃饱的委屈。

  “太子殿下前段时间身体太虚,以致虚不受补。现在已然好转,加上太子殿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因此才会饭量大增。可以在平时的饭量上适当的添加,但是不要过多,少食多餐最好。” 王太医点点头,太子殿下这是到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时候了。

  “微臣对于药膳方面小有研究,待微臣给太子殿下开个食补方子,您先吃着十来天看看。”

  年迈的王太医对于曾经和太子殿下一起研究牛痘,又到江南各地做推广的事情,一直是非常骄傲的。对于太子殿下的身体,他和太医院的其他同僚一样,都是非常挂念的。热切的希望太子殿下赶紧的好起来,再领着他们做个什么研究。

  “食补?可以。王太医尽管开方子。孤一定每天按时食用。” 如果食补能让他吃饱又能少吃一碗饭,那是最好的了,小太子默默的想。

  有了王太医的保证,又见小太子确实是一副我很好只是很饿的表情,魏忠和春兰他们都松了一口气。现在知道了是因为小太子的身体大好,既要把前段时候的损耗补上来,又要长个头,才会突然要吃这么多,他们都替小太子开心。

  终于可以安心吃饱饭的小太子也很开心。

  这场大雪一直持续到晚上天黑时分才渐渐的变小。小太子下午的时候,把配置无烟火-药需要的材料写出来整理一下,又提笔写了《春夏秋服装综合》的开头。觉着有点累,天一黑就直接睡了。

  这是胤礽重生大清朝以来最大的一场雪,他根本想不到这场给他带来顿悟的大雪,对于贫苦的老百姓而言,会是怎么样的灾难。

  康熙皇帝和几个大臣一起喝着太医院熬的姜茶驱寒,听到回话说雪灾特别严重,扔下碗就紧急的再调度几个营的士兵,先帮老百姓扫雪,以防灾情扩大。

  皑皑大雪,在老百姓的屋顶上,像是给房屋披上了一层雪白晶莹的厚被子,看起来美丽迷人,却是必须要清扫干净的。否则明天早上天一放晴,太阳出来,积雪融化的水就会渗进房屋,进而结冰。不光会减少房屋使用寿命,甚至会在下场大雨来的时候,引起屋子直接漏雨。

  当然扫雪这还是好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很多不够结实的屋子直接就被压塌了。

  尤其在南城,这里聚集着很多中下层老百姓,脚夫,零工,小商贩,杂耍卖艺的人等等,他们大多是图便宜,住在年老失修的茅草屋,大杂院。每次大雪或者大暴雨的时候这里都是重灾区。

  南城兵马司王大人已经带着士兵们在白天忙了一天,到处救人和安置因为房屋倒塌无家可归的老百姓。此刻沙哑着嗓子和带着士兵前来帮忙扫雪的明珠大人汇报灾情,让想在皇上跟前好好表现的明珠大人很是着急,调兵遣将的,一边救人一边扫雪。

  幸好现在国库充足,银子,粮食,药草,被子等所有需要的救灾物资都已经准备好。

  一排排的火把燃烧着,趁着雪光和月色,黑夜变成了白昼。老百姓挤在士兵们临时搭建的屋子里,没人说话,都看着那十几口沸腾着的大锅。锅里分别煮着给他们驱寒防疫的药草和浓稠的白米汤。

  第42章 火器22

  莫道世人都说‘宁为盛世犬, 不做乱世人’。小太子因为多吃了几碗饭而劳师动众的去请太医,老百姓在遭受这无情的雪灾后, 可以有个屋子蹲着,有口热汤喝着, 有床被子裹着。

  这太平盛世啊就是好。

  第二天,天气果然是晴朗,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照在人的脸上有层稀薄的,却让人分外留恋的暖意。小太子来到乾清宫正殿的时候,康熙皇帝正在和赫舍里噶布喇, 佟国维几位大臣在商议要不要重建南城。

  虽然在来得路上,梁九功已经和小太子提及了昨天的大雪引起的雪灾,胤礽还是没有什么概念, 他仅有的认知也不过是史书的相关记载中的寥寥几笔。因此一边一个字不漏的听着康熙皇帝和大臣们的商谈,一边从嘟嘟那里翻阅公元十七世纪的北京城格局, 以及这个时代的老百姓住宅的房屋建筑等资料。

  “太子, 听了这时候, 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康熙皇帝看小太子端坐在他的小椅子上一动不动的,专心听他们的交谈,就想考考他。

  昨儿个的雪太大, 他担心小太子出门的话会受不住,就没叫他过来。今儿个天气放晴,臣工们商议雪后救灾和重建南城的事情, 小太子作为大清的储君,却是必须要出现的。

  “回皇阿玛,儿臣听着您和各位大臣所说,是要一片一片的把南城都推倒重建,抵抗雪灾和水灾,这是大好事。把内城和北城也翻修或者重建也是大好事。因此儿臣觉得可以同时进行。” 小太子起身,板着脸,表情特别认真的回答康熙皇帝的问话,压根的没想过康熙皇帝和殿中大臣们听了他这番话,会有什么反应。

  其实那位大臣一开始提议重建南城,纯粹是哗众取宠的心态,根本没想到康熙皇帝会去当真思考其可行性。

  而康熙皇帝为何会想要重建南城那?有钱有闲心情好啊。

  先是小太子弄出来的这些新事物,销往江南等地和恭亲王带着人销往周边国家,带来的惊人盈利。又有前一段时间,阿茹娜格格为了换取太医院不限数量的药材供应,拿出来的那座金矿,康熙皇帝派去确认的心腹侍卫们已经回来禀告,证实了金矿产量高而且容易开采。

  再者平定三藩的战争也接近尾声了,各种新型的火器和自动火-药碾磨机也都快出来了。所以康熙皇帝现在是财大气粗,特别想花银子,收买一下京城其他民族,比如汉人,回人的民心,也给刚刚结束了八年内战,大遭破坏的大清国,注入一些活力。

  现在的皇宫紫禁城是前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戏曲《游龙戏凤》里面前朝正德皇帝说的“大圈圈里面套着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套着个黄圈圈”,讲的就是大清国都城的前身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四九城。

  大清皇室从多尔衮摄政王入主紫禁城开始,不光重建了被战火焚毁的皇城,还大大的扩建了外城。为了表示满人的尊贵,特别改了规矩,把皇城定为皇帝和文武百官处理政务,接待外宾等举行各种庆典的地方。内城定为八旗贵族,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地方,汉人和回人等其他民族就都住到了外城。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格局。京城的汉人中也有了“东城布帛菽粟,西城牛马柴炭,南城禽鱼花鸟,北城衣冠盗贼,中城珠玉锦绣”这么一个说法儿。